新闻中心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赋能”样本: 拆解工银科技战略图谱

发布时间:2019-07-31 09:01:52 点击量:

 国有大行子公司能否摆脱总行薪酬体系的束缚,给予科技人才足够的激励机制,亦是行业颇为关注的重点。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之后,另一国有大行工商银行科技子公司的战略版图揭开面纱。

5月8日,雄安,中国工商银行全资子公司工银科技有限公司落子,成为银行业内首家在雄安新区设立的科技公司。

7月中旬,工行金融科技部和工银科技的相关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介绍了工银科技的定位、职能、组织架构、发展目标等市场关心的信息。

在定位上,工银科技要“对内赋能集团智慧银行战略,成为金融科技创新领跑的孵化器与助推器;对外赋能集团客户业务创新,成为‘金融+行业’生态建设的新动能与新范式”,这与目前大多数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提法较为相似。

与其他国有大行大规模平移总行科技部人员至子公司的做法不同,工行选择了几乎保留所有总行部门人员,对子公司“做增量”:从三大中心选拔100名种子选手后,通过社招、校招等方式扩充人员。

对于总行金融科技部与科技子公司的关系,工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马雁表示,技术和业务上,未来依旧由总行金融科技部统筹,“财务和运营由子公司自己做。”

“设立子公司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创新激励机制的问题,另一方面,子公司所具备的向外输出、科技开放的功能,可以构建更为庞大的科技生态链。”马雁说。

截至目前,国内已诞生10家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其中股份行6家,国有大行3家。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各家科技子公司的职能定位趋同:一方面对内服务母公司的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化运营,对外输出产品和服务进行技术套现。

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普遍缺少独立业务运营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短期内依旧较大程度延续传统IT部门管理形态,未来能否走出机制束缚,还有待观察。

人员、业务“做增量”

过去一年里,工行的金融科技相关架构出现了较大调整,并伴随工银科技的落地,形成“一部、三中心、一公司”的组织架构。

“一部”,指工行总行金融科技部。2018年11月,工行总行对信息科技部、产品创新管理部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立金融科技部,其主要承担工行全集团科技条线的统筹与管理职责。

“三中心”,指数据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和业务研发中心。其中,业务研发中心是工行首创的模式,于2018年底落地,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业务和科技之间的对接和联动,从源头上以业务为主视角,优化资源配置。

“一公司”——工银科技,5月8日诞生,其在路径选择上与其他大行金融科技子公司颇为不同:在人员配置和业务开发上,工银科技选择聚焦“做增量”。

“我们希望不要对目前的组织架构产生太大的冲击。”工银科技总经理李六旬表示,在人员配置上,工行选择从三大中心“通过市场化机制,抽了一百多人作为种子做基础,再通过校招、社招的方式扩充至200-300人,2-3年内有望达到500人左右的规模。”

据公开报道,建行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在人员安排上的做法是整体平移:将原总行直属七个开发中心与一个研发中心近3000名员工划转至建信金融科技。

国有大行子公司能否摆脱总行薪酬体系的束缚,给予科技人才足够的激励机制,亦是行业颇为关注的重点。

李六旬表示,工银科技在薪酬体系上,“对于亟需的高端人才,可以做市场化安排。”

在职能上,工银科技亦将“增量”作为焦点。

据李六旬介绍,工银科技的职能主要包括:客户IT系统研发、客户IT系统运营与托管、科技产品营销与输出、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等。

其中,科技产品营销与输出上,主要是将工行已然研发成熟、具备输出条件的金融类业务系统向金融同业客户输出;同时,将工行科技团队技术创新平台进行产品化改造后,以软件许可或技术服务的形式对外销售。

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方面,工银科技则将利用其市场化的灵活机制,“通过与有创新潜力的科技公司或研究机构合作,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上进行高效的联合创新和技术孵化”,“定向引进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助力我行重点项目研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业务模式:主做政府、产业服务

由于子公司不再受“商业银行不能做股权投资”的限制,工银科技还将通过对外股权投资的方式,将外部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吸纳进工行的体系。

在区块链、信息安全等热点技术领域,针对拥有高端技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秀初创公司或科技企业,工银科技还会考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战略控股或参股。

“通过股权投资一些优秀技术公司,我们可以派驻部分技术人员,先行先试,可行的话,推广到集团内部使用;同时,未来甚至可以考虑收购公司。”李六旬表示,目前工银科技已在接触一些小型科技公司,若进展顺利,“今年年底可能就会有动作。”

在业务上,工银科技分设了运营与市场板块、政府事业板块、产业事业板块、雄安数字金融实验室等。

李六旬表示,工银科技重点服务B(行业)端和G(政府)端客户并惠及C(消费者)端客户,“目前已经开展了政务服务领域、金融生态云、区块链等方面的业务,而且已经承接了数十个项目。”

除这些自身主导的业务之外,工银科技还重点参与智慧政务、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民生服务、幸福产业等需要与外部机构共建的“金融+”类型的项目。

例如,在工银科技的注册地雄安,工行与雄安新区合作开发了“雄安征迁安置管理系统”、“权益登记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分布式账本多方实施监管、全生命周期资金使用及可视化管理、资金流、信息流灵活查询;对拆迁户而言,资金发放透明,对政府而言实现可视化监管,对工行而言则获得了资金沉淀。

尝试挖掘公共领域优势

国内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发端于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兴业数金,并于2018年开始提速,迄今已有兴业、平安、招商、光大、建行、民生、华夏、北京、工行、招行等10家银行陆续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需要说明的是,平安系的金融壹账通母公司为平安集团,与平安银行系兄弟公司。

在具体业务上,各家银行系子公司略有不同。

股份行中,兴业数金由兴业银行早期打造的银银平台脱胎而来,大力发展金融云服务,并将对外服务的重心放在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上;招银云创则将其成熟的IT解决方案对同业开放;金融壹账通“平安集团子公司”的身份,使其一开始就从集团的角度对银行、、投资等全行业赋能。

“国有大行的IT实力很强,金融场景很丰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一位国有大行金融科技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早期应该以服务本行为主,在服务输出上,“国有大行与政府的紧密关系,未来国有大行可能在公共领域会具有较大优势。”

这一苗头也似有显露。

例如,工银科技在其业务策略上将G(政府)端列为重点;中行科技子公司也在其业务目标上提到,“与政府、交通、能源、医疗、学校等行业紧密合作,不但提供金融服务而且提供行业云计算服务,将场景生态建设与基础运营支持紧密衔接,实现多行业多产业链合作共生的行业生态联盟。”

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新成立的科技子公司普遍缺少独立业务运营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短期内依旧较大程度延续传统IT部门管理形态。在这方面,国有大行原有机制的束缚或更大。

此外,与银行的强牌照监管不同,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诞生之初,就缺乏牌照护体,而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发力较早且目前已颇具规模。

尽管BATJ等公司已在去年陆续公开声明,只做科技,不做金融。不过,考虑到业务上存在重叠,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未来将无法避免与互联网巨头们的正面竞争。

群雄逐鹿,硝烟正起。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上一篇:“科技向善”如何避免“王石式”错误

下一篇:深度融合金融科技 交通银行积极向智慧型银行升级换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新2系统足球平台出租 2016-2018 技术支持: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