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东师大成果,入选2024十大科技新闻!

发布时间:2025-01-03 20:30:18 点击量:

由科技日报社主办

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

2024年国内和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

“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

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

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

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

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其中,华东师大科学家和医生合作的

“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

不仅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还同时入选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中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愈曙光初现”

 

 

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家团队:杜冰教授(前排左一)、刘明耀教授(前排右一)、张楫钦(后排左一)、李大力(后排右一)

近日,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评选的2024年国内和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华东师大科学家和医生合作的“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这一突破同时入选了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愈曙光初现”。

此前,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24年十大科学突破中,“car-t疗法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突破也与华东师大该项科研成果有关。

什么是异体通用型car-t?这种技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怎样的效果?

今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杜冰教授、刘明耀教授、上海长征医院主任医师徐沪济、浙大二院主任医师吴华香等人合作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细胞》杂志,引起全球科学界关注。

 

 

华东师大cell发文!专治这类疾病!

随后,在今年10月5日,《自然》杂志官网首页头条文章以“world-first therapy using donor cells sends autoimmune diseases into remission”为题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报道。

 

10月5日nature官网首页,头条文章关注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自身免疫病成果

 

如何降低car-t细胞生产成本

car-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显示出很好疗效,全球已有12款car-t细胞产品获批上市。

在人体免疫系统里,t淋巴细胞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在血液里“巡逻”,寻找非自我的抗原物质,一旦发现肿瘤细胞、外来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就会用“触手”把它们抓住,再释放毒素,使其死亡。car(嵌合抗原受体)是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将它表达在t细胞上,car-t细胞就能识别特定抗原,从而消灭靶细胞。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杜冰教授


“目前,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产品都属于自体类型,即把患者的t细胞取出来,通过基因工程把car装在t细胞上,制成car-t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杜冰教授说,这种个性化定制的制备方式使car-t细胞无法批量化生产,导致产品“天价”。据介绍,全球首款上市的car-t细胞产品价格高达47.5万美元,目前国内定价最低的car-t细胞产品也高达99.9万元人民币。

杜冰解释,即便定价在100万元左右,国内生产企业其实还是亏本的。“car-t细胞产品的原料价格是30万到50万元,制备一份个性化产品需要一个月时间,有几十道工序、几十人参与制备,再加上厂房、运营等成本,企业卖‘天价’也难以盈利。”

 

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tyu19的制备策略

面对这块短板,华东师大科学家想到了研发异体通用型car-t技术——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里提取t细胞,以此为原料进行car-t细胞的批量化生产。一旦摆脱个性化定制模式,这种细胞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如果实现批量化生产,病人也不再需要抽血并等上一个月,就诊后就能输注“现货”,让car-t治疗成为不用住院的门诊治疗。

临床失败后,沉下心做基础研究

虽然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的前景令人期待,但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这类car-t细胞产品普遍存在体内存留时间短、治疗效果差的问题。更棘手的是,这类细胞产品在输注前,医生要用药物对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深度抑制,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感染风险。

风险大、疗效差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对异体car-t细胞有排异。为了解决排异问题,不得不对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深度抑制。而当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恢复后,异体car-t细胞还是会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导致排异,从而影响了疗效。

对于这个世界级难题,国内外很多科研团队尝试了多种技术路线,均以失败告终。杜冰也曾是一名失败者。2016-2017年,他带领谭炳合、张娜等团队成员开展了car-t质粒构建、细胞分离、病毒包装、基因编辑等相关研究,完成了第一代异体通用型car-t的设计、制备、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并依托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第一代ucart产品。

2018年,他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毅合作,开展了针对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然而,研究结果令人沮丧:由于异体细胞排异,回输到病人体内的ucart被快速清除,无法有效杀灭肿瘤。

“如果这只是企业的科研项目,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好在我是做基础研究的高校老师,不急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杜冰深有感触地说,“华东师范大学倡导筑牢基础研究根基,并提供机制保障,让我能沉下心来寻找临床研究失败的根源,把临床问题转化成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索。”

 

有望把价格控制在10万元以下

在这种潜心治学的环境下,杜冰团队结合临床问题,查阅了大量文献,验证了众多已发表论文的异体细胞改造策略,逐步摸索出一种独特的基因编辑策略。

简而言之,这种策略通过改造异体t细胞的5个基因,在不影响t细胞功能的前提下,对“人类白细胞抗原”这一因人而异的人体“身份条形码”进行修饰。完成基因修饰后,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出来自健康供者的car-t细胞,因此无须在输注前对患者进行额外的免疫抑制,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更高的临床安全性,而且能大幅提升疗效。

正因为有显著的临床安全性优势,华东师大科研团队与上海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合作,尝试用新一代ucart产品治疗免疫系统脆弱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此前,这款ucart产品已在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很好疗效:通过与浙大一院黄河教授的合作,5名患者输注ucart后都达到了mrd(微小残留病灶)阴性的完全缓解。

令人振奋的是,3名患有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1例为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2例为系统性硬化症)输注ucart后都达到了完全缓解。第一个参加临床试验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炎患者本已全身瘫痪,生命岌岌可危,治疗后两三个月,就能自己开车到长征医院接受随访。

 

今年7月15日,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细胞》在线刊登了这一首创性研究成果。此前,国际上没有任何用异体通用型car-t成功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报道。论文显示,靶向cd19蛋白的通用型car-t细胞在3名患者体内能有效扩增和完全清除b淋巴细胞,3个月后实现b细胞重塑。

令人期待的是,这款名为“tyu19”的ucart产品未来如获批上市,将让car-t细胞治疗告别“天价”。杜冰介绍说:“异体通用型car-t批量化生产成本是自体car-t的百分之一,我们有信心把价格控制在10万元以下,比自体car-t价格低一个数量级。”

明年,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将与各大医院继续合作,开展针对红斑狼疮、血液肿瘤、实体肿瘤等多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争取早日将ucart产品推向市场,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上一篇:消费科技盘点:绿联科技2024上半年业绩表现突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新2系统足球平台出租 2016-2018 技术支持:欧博